声闻于耳,音悦于心——“文兹”系列讲座(一)

发布者:李彬源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750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2019年11月21日晚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彭飙副教授在邵逸夫楼二层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声闻于耳,音悦于心:口语表达基础训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文兹”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云开体育(中国)刘曙初副教授、陈鸿副教授和杨祖荣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及2017级汉语言文学班全体成员参与了本次讲座。



语言和文字不可分割
彭飙副教授首先讲述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提出语言和文字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指出,经过文声割离的印刷与传播时代、越来越重视声音的电子传播时代,再到如今的数字媒体时代,口语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文字传播趋向于口语,碎片化的传播,这也让口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文字之美,文学的庄重性、音韵美又可以帮助媒体传播不至于越来越口语化、低俗化。





语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讲座的进行,彭飙副教授进一步解释了语音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他谈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教育,往往进行一种“哑巴式”教学,口语教学偏少。因此,彭飙副教授建议适当在教学中首先扩大口语艺术化的教学,并学会应用朗诵、话剧、舞台表演的技巧,让未来成为老师的同学们发声即可再现情景,同时省力护嗓,让学生摆脱固定的语式和节奏,更好的朗读和融入诗歌情感。



声音是个体性格特点与训练技巧的结合
“ 每个人在发声时都具有本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有助于完整而有效的传达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彭飙副教授在讲解中,指出声音就是个体性格特点与训练技巧的结合。为使讲座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彭飙副教授指导一名同学进行诗朗诵《乡愁》,并讲解重音、轻声、如何调节声音与基本锻炼声音的方法。






“文兹”取自《论语·子罕》,2017级汉语言文学班班主任刘曙初副教授希望借“斯文在兹”,寄寓美好期望。希望汉语言文学班的同学们继承百年师大文脉,学习和发展文学。讲座结束后,大家还就口语表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久久不愿离场。